辞赋通讯开栏语
辞赋欣欣,人才济济。辞赋文化,呈蒸蒸日上之势。
辞赋文化公众号与辞赋文化网,今开《辞赋通讯》栏目,旨在联络感情,沟通信息,繁荣创作,增进友谊。编者、作者、读者尽可在此间徜徉、寄语。编辑部活动告知,各地方辞赋信息,作者感言,读者评议,文字图片短视频,形式多样,长短不拘。欢迎来稿,不胜感激。
来稿发送至cfwh2007@163.com。(投稿请标明:《辞赋通讯》栏目)
《新时代中国赋》双节聚会
《新时代中国赋》双节聚会合影
为庆祝国庆、中秋隹节暨闵凡路先生九十一寿辰,10月12日《新时代中国赋》编委会邀请一些朋友小聚。参加聚会的有闵凡路、胡孝汉、赵德润、王尚峰、袁志敏、王改正、王德艳、王青、闵捷、朱良东、扈超峰、张建华、李翔、周守平、张琬、白云祥、张伟。
袁志敏秘书长主持聚会。 闵凡路主任在会上说,《新时代中国赋》创作出版活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四川卷即将由新华出版社和人民日报出版社联合出版。浙江、广东、山东各卷也将陆续出版。我们要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再接再厉,排除万难,圆满完成为新时代中国立传的宏伟文化工程。感谢在座诸公的辛劳付出,也感谢各位对他的生日祝福。
赵德润、胡孝汉、王尚峰、王改正、王德艳、闵捷等在会上发言,祝贺双节,祝福闵总九十一岁生日,肯定《新时代中国赋》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和文学价值,赞扬编委会前期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绩来之不易,期待更多成品问世。王改正、朱良东、扈超峰为闵总吟诗祝贺。聚会气氛热烈。
秋 韵
闵凡路
秋阳夕照景色幽,
万户农家乐田畴。
粮豆果蔬车盈道,
举杯同贺好年头。
岁月难催青山老,
青山长葆丽水流。
人间情暖重阳日,
烂熳秋光一望收。
生日感怀
闵凡路
国庆中秋节相连,
乃翁生日居此间。
九十一载平凡路,
苦乐寒温总是缘。
少小离家求道难,
圆梦京城赖尧天。
回望来程风兼雨,
斑斓故事记华年。
作者简介:闵凡路,高级编辑。《新时代中国赋》编委会主任。曾任《半月谈》总编辑、新华社副总编辑兼国内部主任、《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中华辞赋》总编辑。
月是故乡明
王树成
故乡的月,是融入骨子里的温柔。它不似城市霓虹那般喧嚣,也不像异国月色那般疏离。它静静流淌,裹着田埂上泥土的芬芳,也伴着父亲指间烟袋里升起的薄雾,成为游子心灵中永远缠绕的那份轻柔。
儿时的月,是由故事晕染的。每值中秋的夜幕降临,在小院的石桌旁,父亲常指着天上那轮圆月,让孩子们找寻其中的桂树和捣药的玉兔,然后便讲起那老掉牙的嫦娥奔月故事。月光如水,温润地渗进童年脑海的每一个缝隙。
直到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心灵的天平上才真正掂量出月光的份量。在那些披星戴月劳作的日子里,月光成为内心深处唯一的慰藉。它照亮田埂上踉跄的脚步,抚摸着那双满是老茧的手掌,也宽慰着那颗迷茫无助的心灵。那时的月光,是沉默的战友,见证着一代人如何在泥泞中仰望星空。
恢复高考后,我背着行囊离开故乡。校园里第一个中秋,同学们欢聚赏月时,我独自走到思源堂前那座假山之下。月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影子,恍惚间仿佛看见母亲在煤油灯下缝补衣裳的身影,忆及父亲临终前紧紧攥住不愿松开我的手,想起离家前夜,乡邻弟兄们为我凑起的二十块钱盘缠…
那一刻,泪水如决堤的江河般涌出眼眶。我仰望着晴空那轮圆月,骤感月光清凉如水,像一枚冰冷的印章,深深地烙在游子心上。
大学毕业后,我成为一名记者,足迹遍及三山五岳、地北天南。在戈壁荒漠,我看到过孤寂清凉的月;透过故宫城垣堞口,品味过那轮神秘庄严的月;在香江的维多利亚港,我看过楼宇间高悬的月;在瑞士莱芒湖畔,欣赏过那倒映雪山的月。这些月亮美得令人惊叹,却始终像博物馆的展品,隔着一层透明的疏离。
直到某年中秋,在太行山深处采访,偶遇一位牧羊人。他说:“走再远,月亮还是故乡的明。”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有人都在用一生的漂泊,去印证一句古老的箴言。
中秋时节,我带着儿孙,回到故乡的老屋。他们并不明白,这里每块砖石的厚重,更不知道那往昔的时光镌刻在院墙内外的历史印记。
院中站立良久,五十年前我与父亲在亲朋帮衬下建造这房屋的情景历历在目。从起土打坯到搬砖和泥,从上梁砌墙到砂房打顶…滴滴汗水凝结成这安身居所,也织成一世乡愁。檐下踱步,仿佛能听见父亲在梁间留下的呼吸声,也依稀看到那些过往亲人熟悉的身影。
木门的油漆已斑驳破损,房子的砖石已松动脱落…是啊,半个世纪了,这老屋的一砖一瓦,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淬炼,承载着岁月时光雕琢留下的温度和印痕。
故乡的月光从未远离,它一直活在游子最柔软的心底。
后记:月亮是人类的公共遗产,却也是每个人私密的乡愁。它用永恒的沉默告诉我们——所谓远方,不过是另一个游子颠倒的故乡;所谓离别,终会在一轮明月中达成团圆。
作者简介:王树成,高级编辑。曾任《半月谈》副总编辑,新华社安徽分社、北京分社社长,《经济参考报》总编辑,香港文汇报董事长兼社长,《人民日报》编委兼海外版总编辑,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明月中秋赋
傅永明
素娥舞袂,银汉凝声。转冰轮于碧落,泻琼华于寰瀛。时维仲秋,岁稔丰登。金风振佩,白露濡缨。千门分桂魄之彩,万里共蟾光之明。去岁天涯人已远,今宵云汉月同盈。犹有寒香知我意,临风忽见影斜横。华知我意,月懂吾情。
观夫玉魄皎皎,若瑶台之宝鉴;素云袅袅,似湘水之纨绡。蟾宫桂老,暗度天香;兔臼药研,空摇琼瑶。东坡书院举酹邀觞,子由羁怀度宵。谢庄铺素毫于阶砌,庾亮踏清影于楼皋。圆缺有时,何妨对影,任清辉满抱;离合无定,且自衔欢,纵玉绳低绕。尘虑皆抛,唯余秋光皎皎。
于是陈筵中庭,列俎芳席。榴实赤映珊瑚,柚腴黄凝琥珀。酥叠月玦,模镌合璧之文;乳泛雪涛,瓯转连珠之迹。稚子提灯穿砌,耆翁指斗谈弈。客旅望星槎而神驰,闺姝对冰镜而绪织。
嗟乎!月岂分今古,情自有浅深。溯羲和驭日,望舒驾轮,晦明交替原天理,聚散寻常岂世尘?愿斟北斗为醪,舀银潢作酝,邀八极同倾此夜,纵千龄犹驻斯辰。今夕何夕,长咏长吟:但得清光久,天涯若比邻!
——乙巳中秋于倾情斋
作者简介:傅永明,诗人、作家、辞赋家。创作格律诗词八千首,已出版发行了七本个人诗词集。原创骈赋188篇,代表作《人民赋》《祖国赋》《赤峰赋》《红山赋》《巴林石赋》《玉龙赋》。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文字作品近百篇,有多篇辞赋作品在全国征文活动中获奖。
水调歌头·中秋月
赵立凡
中秋月圆梦,爱满人间声。良辰美景童心,未泯天仙境。皎洁蟾宫折桂,佳节快乐感情,奈何天阙风。嫦娥弄霓裳,吴刚捧桂瀛。
高天爽,碧云行,浪漫声。观潮赶海,万里江山许你应。游子远离故乡,唯共一轮明月,寄托人长梦。情致思怀远,岁月如星空。
水调歌头·重阳节寄情
赵立凡
金风送秋至,丹桂暗飘香。登高望远,极目千里共斜阳。岁岁重阳依旧,年年秋光如画,思绪长琳琅。遥念故园菊,当已绽篱旁。
思亲朋,各一方,鬓成霜。人生无忌,离合聚散本平常。但愿吉安喜乐,新岁经年无恙,千里共相望。且尽杯中酒,明月照我乡。
作者简介:赵立凡,曾任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中国电视报总编辑,中央电视台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
荀子辞赋院三人作品展
9月28日上午,枣庄市市中区文化馆内墨香萦绕,“铭记抗战史・礼赞新时代”诗书篆刻三人展在此拉开帷幕。
枣庄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冯楠、市中区委统战部部长屠强等领导出席活动,社会各界书画爱好者、媒体记者共计1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盛事。开幕式上,荀子辞赋院院长韩邦亭先生代表创作团队,向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捐赠长达20米的《艺鉴国魂》诗书篆刻艺术长卷。
本次展览精选80个有关抗战的重大历史题材,韩邦亭先生创作相关诗词联赋,篆刻家郑伟先生将相关作品刻于边款,将重大事件融入篆刻,让鸟虫篆的独特韵味与红色记忆交相辉映。书法家卢绪宝先生以多元书体诠释内涵,灵动章法与作品意境深度融合,赋予文字鲜活生命力。
专业人士指出,本次活动“融诗赋于书法篆刻、辅展览以艺术长卷”,在形式上是一次完美的创新。
本栏目主编:王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