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赋大湖 大气演大声
——品读马建勋先生《洞庭湖赋》感怀
舒常敏
马建勋先生是全国著名辞赋家。先生创作勤勉,佳作迭出,屡获殊荣。其作品底蕴深厚,文采斐然,实为我辈学习之典范。
昔有“观图作赋”之典。范文正公未至洞庭,仅凭滕子京一纸《洞庭晚秋图》与胸中赤忱,便落笔铸就《岳阳楼记》不朽华章。其核心,在于对挚友的深情、对东吴名将鲁肃的追怀(岳阳楼的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据史料记载,东吴将领鲁肃在洞庭湖操练水军时,修建了阅兵台,称为“阅军楼”,此为岳阳楼前身)、对岳阳楼自唐朝起便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和文人墨客游览胜地的赞美,更在于那份熔铸于字里行间的至诚。文章之魂,首在真诚。唯以赤诚之心倾注笔端,辅以不懈努力,方得华章璀璨。
感怀成真,今有文坛佳话。2023年5月28日,马建勋先生应岳阳辞赋名家朱培高先生之邀欣然赴岳讲学,并携新作《洞庭湖赋》与同道切磋。精诚所至,赋竟成于行前!其诚意之笃、才情之卓,令人动容。今不揣谫陋,试就拜读心得,略陈管见。
一、厚积薄发:辞章华彩源于文化沃土
辞赋之宗,肇自屈宋;诗风之盛,光耀李杜。中华文脉,星河璀璨,华章无数。欲铸新篇,必深耕传统。马先生于此道用功至深,宋玉《高唐赋》、司马相如《长门赋》、张衡《二京赋》、曹植《洛神赋》等历代名赋,乃至唐诗宋词之精华,皆为其熟稔于心、融会贯通之养分。先生常言:“习赋者,必多读文言,以养语感。”诚然,文言功底未必能成赋家,然善赋者必饱读古文。观先生行文,“之乎者也”、“尔乃观乎至于”等虚词、发语词运用自如,流转无痕,足见其古文涵养之深湛。
先生深谙赋体特质。清代刘熙载《艺概·赋概》有言:“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叠出者,吐无不畅,畅无或竭。”当诗词不足以尽抒胸中丘壑时,先生便以赋笔铺毫,洋洋洒洒千余言,如太极宗师行拳,行云流水,气韵贯通,尽显“吐无不畅,畅无或竭”之妙。
《洞庭湖赋》立足岳阳深厚文脉,巧妙勾连云梦古泽、潇湘八景等地域标识。历代咏洞庭名篇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刘禹锡《望洞庭》、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珠玉在前。先生创作既致敬经典,又匠心独运,力避陈言。如“水天同色,风月无边”,气象开阔,自成格局;化用刘禹锡“白银盘里一青螺”为“刘禹锡妙喻银盘”,别具意趣;更升华孟浩然“波撼岳阳城”之壮怀,提炼出“故谓洞庭一湖,岂浮波沉影之遗篇,实历史人文之巨制也”的宏论,赋予洞庭湖以深邃的历史人文厚度。
二、情动于中:赤诚热爱乃为文之本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然此“偶得”之基,实为深沉之爱憎。无对一城、一景、一人之真挚情感,断难写出动人心魄的文字。兴趣乃良师,情感为动力。范仲淹若无对岳阳楼、对家国天下的深切情怀,何来《岳阳楼记》之“先忧后乐”?马先生若无对洞庭湖的炽热情感,又怎能成就此篇气象万千的《洞庭湖赋》?
犹记吾游汨罗神鼎山庄,闻苏文胜先生抚古琴,琴韵悠扬间,恍若听见屈原行吟江畔的千年喟叹。情之所至,遂成诗三章。语言,实乃心扉之外露,是灵魂深处意识的真实流淌,外人难窥其妙,唯透过文字、音乐、舞姿等载体,方能略窥作者心曲。北宋吕蒙正身处寒窑,感怀身世,其《寒窑赋》字字血泪(《寒窑赋》又名《破窑赋》《贫贱赋》《劝世章》等),感人至深,如“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之叹。观马先生赋中“天地相和,湖山堪醉。壮观共激其心潮,丽景同辉于国势”等句,字里行间洋溢的,不正是对洞庭胜景的无限沉醉与对国运昌隆的由衷礼赞吗?
三、慧眼识珍:准确定位乃赋魂所系
为一座名城、一处胜迹乃至一条江河作赋,其核心挑战在于如何精准把握其独特气质,如何萃取其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并从中升华出时代意义。这需要敏锐的洞察力与高度的概括力。洞庭湖,作为五湖之首,其分量不言而喻(“五湖”指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其中洞庭湖古称“云梦泽”)。
《洞庭湖赋》谋篇布局,堪称精妙!先生匠心独运,以“总分总”之结构,纵横开阖,将洞庭湖的自然壮阔与人文积淀熔铸一体。其结构严谨,首段总揽。开篇即以“苍茫云梦,浩渺洞庭。壮观荆楚,胜概巴陵”、“龙隐蛟藏,自是钟灵之地;江依岳倚,岂非入胜之形”定鼎雄浑气象,总摄洞庭湖之辽阔悠远与深厚人文底蕴。中段横展,中间四段分述精微。先写洞庭湖之自然景观,专辟一段状写洞庭山水之奇伟;再写人文积淀,浓墨重彩分三段深入铺陈:撷取经典诗文传说,钩沉方志文献记载,融入独特地域意象——潇湘八景;末段总收,终篇升华,总括洞庭湖的地理形式——“荆楚多娇,洞庭何美”、文化标高——“故谓洞庭一湖,岂浮波沉影之遗篇,实历史人文之巨制也!”,格局恢弘。开篇之句便奠定全赋雄浑基调。接着熔铸《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和“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为“衔远山而吞长江,际涯遥远;极潇湘而通巫峡,水域深弘”,既承范公神韵,又自拓雄浑新境。其笔法高妙,又如“鸥翔三五之群,景有万千之阅”,巧妙遥应“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之意境,灵动脱胎,自成机杼。
先生更将洞庭湖浓缩定位为“继岳阳儿女之情深,得社稷升平之国瑞”,此乃全赋文眼。此定位精准呼应了岳阳“先忧后乐”的精神传统,更升华至国泰民安的宏阔境界。尤其联系当下岳阳“十年禁渔”守护一江碧水的壮举,此句更显其时代价值与深远意义——守护的不只是生态,更是子孙福祉与家国祥瑞。
赋中辞藻之精美,令人叹服。“凸碧凝山,凹晶掬水”八字,以“凸”“凹”二字尽显造化神奇,凝山掬水,化静为动,意境空灵隽永。“几多往事,烟涛缥缈而难寻;尽有传奇,今古英豪而共酹”一句,巧妙融入苏轼“一樽还酹江月”之典,道尽洞庭湖畔千古风流、英雄聚散的历史沧桑感。在这“天地相和,湖山堪醉”的洞庭大观面前,作者胸中激荡的,唯有澎湃的诗情、深沉的忧乐情怀,以及对国运昌盛、山河永固的虔诚祈愿。
马先生以如椽巨笔,饱蘸对洞庭湖的深情厚爱与对中华文化的精深学养,为岳阳、为时代奉献了一篇辞采飞扬、气象恢弘的《洞庭湖赋》。此赋不仅是对洞庭胜景的礼赞,更是对岳阳精神、时代气象的一次深情书写与升华。一赋动心,亦足以动一城、动人心。
四、成功密码:精典语句乃流传之形
赋之为体,源远流长,自具特色。其最大特点在于:语言声律和谐,追求诵读时的音乐美感;文字辞藻华丽,铺陈渲染,极尽形容之能事;多用典故,以古证今,增其厚重;句式参差错落,骈散结合,富于变化;押韵自由多变,不拘一格;内容侧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寄寓深远。其语言整体追求朗朗上口,清新流畅。赋体本源于朝堂奏对,臣子向帝王进言献策,对象尊贵,故言辞需委婉含蓄,谦恭得体,同时又须清晰表达规谏之意。这种特殊的表达需求,使得赋体天然与“辞藻华丽”结缘,在铺陈排比中展现才情与深意。
马先生创作《洞庭湖赋》,深谙此道。在构思阶段,他必须穷搜博采,将古今诗人咏叹洞庭湖的诗词歌赋尽收眼底,了然于胸。其学识渊博,对此早已融会贯通。创作时,如同调用一座丰厚的文学宝库,能够精准、快速地提取、化用相关意象与典故,为宏篇巨制奠定坚实基础。
请看《洞庭湖赋》开篇第一段:“苍茫云梦,浩渺洞庭。壮观荆楚,胜概巴陵。八百里烟波荡漾,数千年历史延承。五湖居首,万象争荣。衔远山而吞长江,际涯遥远;极潇湘而通巫峡,水域深弘。合三湖之泱漭,纳四水之洄泓。浪随风涌,雾接云蒸。望无垠之泽国,荡不尽之涛声。龙隐蛟藏,自是钟灵之地;江依岳倚,岂非入胜之形。”
此段堪称赋体特征的完美体现:一是气象宏大,时空交融:开篇“苍茫云梦,浩渺洞庭”八字,便勾勒出洞庭湖的辽阔悠远。“八百里烟波”写其空间之广,“数千年历史”溯其时间之长,自然景观与人文积淀瞬间融合;二是定位精准,地理枢纽:点明洞庭湖为“五湖居首”,是湘江、资江、沅江和澧水(简称“四水”)汇聚之所,更“衔远山而吞长江”,“极潇湘而通巫峡”,突出其连通长江水系、贯通荆楚巴蜀的关键地理地位;三是句式精工,声韵铿锵: “苍茫云梦,浩渺洞庭”、 “壮观荆楚,胜概巴陵”、 “五湖居首,万象争荣” —— 工稳的四言对句,简洁有力。“八百里烟波荡漾,数千年历史延承” —— 七言工对,数字与时空意象结合,气韵悠长。“衔远山而吞长江,际涯遥远;极潇湘而通巫峡,水域深弘” —— 此句尤为精彩!熔铸《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和“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之典,并加以拓展,形成完美的“马蹄律”节奏(四个分句的末字“江远峡弘”的平仄为:平仄仄平),读来抑扬顿挫,气势磅礴,将洞庭吞吐山河、连通四方的雄浑气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合三湖之泱漭,纳四水之洄泓”,六言对句,铺陈水势。用典点睛,底蕴深厚: “龙隐蛟藏,自是钟灵之地”一句,巧妙运用典故,暗喻洞庭湖畔人杰地灵。汨罗江畔孕育了行吟著《离骚》的屈原;历史长河中,走出了如明代重臣夏原吉、晚清名臣左宗棠、近代外交先驱郭嵩焘等彪炳史册的湘籍英才。此等“钟灵之地”,其深厚的人文积淀与壮美的自然风光,怎能不令游子流连、乡人自豪、远客向往?
诚如所言,在马先生的《洞庭湖赋》中,欲寻精句,信手拈来。其开篇字字珠玑,句句精工。从“苍茫云梦,浩渺洞庭”的定场之笔,到“壮观荆楚,胜概巴陵”的精准定位;从“八百里烟波荡漾,数千年历史延承”的时空交响,再到化用经典、踩准马蹄律的“衔远山而吞长江,际涯遥远;极潇湘而通巫峡,水域深弘”的雄浑之句,无不体现着赋体语言的声律之美、辞藻之丽、用典之巧、句式之变与抒情之深。这正是《洞庭湖赋》作为当代辞赋佳作的非凡魅力所在。
五、时空画卷:赋句入画的时代交响
细品《洞庭湖赋》,尤感其非凡的画面感与时空穿透力。每一句,都似一幅精心构图、意蕴深远的画面;字里行间,古意今风自然交融,营造出独特的“时代穿越感”。这种特质,使其成为视觉化呈现(如视频创作)的绝佳脚本。现代技术(如AI合成)也难淋漓尽致地展现其描绘的壮阔景象与历史纵深。下文,我将以本赋的第二段为分析对象,探讨其蕴含的审美特质。
“观夫白水茫茫,碧空澈澈。鸥翔三五之群,景有万千之阅。昼浮远影之帆,夜落近洲之月。摩日参差簇立,厦似林生;卧波南北贯通,桥如虹越。灿灯火而掩星河,游机船而浮峍兀。岸郁翠微,浪拍白雪。亭台尽览其湖光,津浦犹遗其情结。水和汉箫,沙埋唐钺。舫泊宋元之微澜,楼遗明清之旧说。且有鳞介丰,稻粱勃。得水利于郭村,济地灵于城阙。民事渔耕,航通舟楫。难穷绝妙于一湖,且佐酒词于半阕。”
此段堪称铺陈时空画卷的典范:从空间维度上看,从“白水茫茫,碧空澈澈”的天地大景,到“鸥翔三五”的灵动细节;从“昼浮远影之帆”的辽阔到“夜落近洲之月”的静谧;从“岸郁翠微”的生机到“浪拍白雪”的壮美;再到“摩日参差簇立”的现代都市与“桥如虹越”的跨湖大桥。视角由远及近,由高至低,由自然入人文,层次分明,画面丰富。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马先生巧妙将历史纵深融入眼前景致:“水和汉箫(凄美的爱情故事,典出汉代刘向《列仙传》),沙埋唐钺(历史战尘),舫泊宋元(商旅帆影),楼遗明清(岁月沧桑)”。寥寥数语,便将汉唐风韵、宋元烟雨、明清旧事与当代的“灿灯火”、“游机船”交织叠印,形成震撼的时空交响。
从物产民生上来看,“鳞介丰,稻粱勃”言物产之饶,“得水利于郭村,济地灵于城阙”颂湖水之恩泽,“民事渔耕,航通舟楫”绘民生之图景,赋予画卷厚重的现实根基与生活气息。
赋之精炼,一字千金。此段洋洋洒洒数十景、跨千年时空,马先生仅以百余字便囊括殆尽,其凝练程度令人惊叹。为直观感受赋文“句句成画”的密度与张力,试将其中意象略作散文译写:
我站在洞庭湖边的岳阳楼上,远远望去,但见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水色茫茫,与苍穹相接,那碧空澄澈如洗,纤尘不染。天地间一片空明,唯有三五鸥鸟,舒展着洁白的羽翼,自由地翱翔、盘旋,此间景致,气象万千,四季流转,晨昏更迭,令人百看不厌,心旷神怡。
白天,极目远眺,洞庭湖上的点点帆影浮动于水天相接的尽头,牵引着目光,也牵引着思绪,驶向未知的远方。待到夜幕低垂,一轮明月悄然升起,又缓缓沉落,仿佛特意栖息在近岸静谧的沙洲之上,将清冷的银辉温柔地铺满粼粼的湖面。
环顾湖岸,现代都市的摩天楼宇参差簇立,气势恢宏,直欲摩挲日轮,如森林般拔地而起。而横卧于万顷碧波之上的长桥,宛如一道绚丽的彩虹,纵贯南北,天堑通途,将古老的湖泽与现代的脉搏紧密相连。当华灯初上,万家灯火璀璨辉煌,其光芒竟使得浩瀚星河也为之失色;巨大的机械船只游弋在湖中,其巍峨的身影倒映水中,如同浮动于波光之上的神秘岛屿。
湖岸线蜿蜒,草木葱茏,生机勃勃的翠色直染天际。湖水则不知疲倦地拍打着堤岸,卷起千堆雪。临水的亭台楼阁,是最好的观景所在,将洞庭的浩渺烟波与潋滟湖光尽收眼底;古老的渡口码头,虽繁华或已不再,却依然静默地诉说着往昔舟楫如梭、商旅云集的情结与离愁。
这洞庭之水啊,仿佛仍浸润着远古舜帝二妃的斑斑泪痕与幽幽箫韵,流淌着不尽的哀思;湖底的泥沙之下,或许还深埋着盛唐将士征战的戈戟,沉淀着金戈铁马的壮烈与历史的厚重。停泊的舟舫,依稀承载着宋元时代商贾往来的桨声帆影与微澜细语;岸边的楼阁台榭,则默默见证着明清岁月的风云变幻与沧桑旧事。
洞庭湖更以其丰饶泽被四方。水中鱼虾鲜美,品类繁盛;湖畔沃野平畴,稻浪翻滚,生机勃发。这浩浩汤汤的湖水,无私地滋养着沿岸如郭村般的无数村落,灌溉着万顷良田;其蕴藏的钟灵毓秀之气,也源源不断地滋养着岳阳城阙的繁华与厚重。世代居住于此的百姓,依水而生,或泛舟捕鱼,或躬耕陇亩;湖面之上,舟楫穿梭,帆樯林立,维系着南北东西的交通命脉。
洞庭之大美,气象万千,意蕴无穷,纵有生花妙笔,亦难描摹其绝妙之万一。此情此景,令人胸襟开阔,逸兴遄飞。何不且斟满一杯洞庭湖神曲之酒,就着这湖光山色,于微醺之际,低吟半阕新词,以寄寓对这天地之大的无限感怀与深情礼赞?
可见,赋文之精妙,在于其意象的高度浓缩与时空的自由穿梭。每一字皆如画师之笔,精准勾勒;每一句都饱含历史回响与时代脉动。诚如所言,欲在其中寻一可易之字,殊非易事。
六、名家点评:典范之作的华彩印证
马先生深厚的文学素养与炽热的情感,正是其《洞庭湖赋》成功的基石。诚如岳阳市辞赋学会会长朱培高先生所高度评价(2023年5月28日邀请马建勋先生讲学时所言):马先生《洞庭湖赋》大气雍容、辞采琳琅,是一篇标准的骈体赋,且用辞赋文体的要求审视,各个方面都中规中矩,堪称典范,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效仿。朱会长精辟概括《洞庭湖赋》五大艺术特色:其一,铺陈演绎,诸景成象。将洞庭湖的远景近观、人文历史、神话传说及物产气象尽收笔底,跃然纸上;其二,排比对仗,工稳华美。赋句两两相俪,句式参差错落,华藻纷披而中绳墨;其三,韵谐律吕,中规合度。遵循赋体用韵传统,音韵流转和谐;其四,马蹄错落,金声玉振。如“衔远山而吞长江,际涯遥远;极潇湘而通巫峡,水域深弘”等句,马蹄律运用娴熟,节奏铿锵;其五,隽语迭出,意蕴无穷。如“凸碧凝山,凹晶掬水”、“昼浮远影之帆,夜落近洲之月”等句,字字珠玑,令人击节。
朱先生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深刻印证了《洞庭湖赋》作为当代骈赋精品的卓越艺术价值。马先生以如椽巨笔,不仅绘就了洞庭湖的壮阔画卷,更谱写了一曲融合古典神韵与时代气象的华美乐章。其文其情,足以动人心魄,亦为名城增辉。
观百度所论,此赋乃应岳阳市辞赋学会发起的“百家辞赋颂岳阳”活动而作,旨在宣传岳阳文化。千字长卷,以宏大气象铺陈洞庭湖之远景近观、人文历史、神话传说及物产气象。语言隽永,排比对仗工稳华美,被奉为该活动创作之范文。其精妙,尤在熔铸洞庭湖的自然与人文双重意象,通过“诸景成象”的笔法展现其壮阔风貌,同时体现楚地文化底蕴。
朱公之评与百度之论,堪称双璧联辉。诚邀诸君共赏此奇文瑰宝!
作者简介:舒常敏,岳阳县小学教师,岳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喜欢阅读与写作,有作品刊发于《中华散曲》《湖南诗词》《岳阳文学》《百家辞赋颂岳阳》等。
洞庭湖赋
马建勋
苍茫云梦,浩渺洞庭。壮观湘楚,胜概巴陵。八百里烟波荡漾,数千年历史延承。五湖居首,万象争荣。衔远山而吞长江,际涯遥远;极潇湘而通巫峡,水域深弘。合三湖之泱漭,纳四水之洄泓。浪随风涌,雾接云蒸。望无垠之泽国,荡不尽之涛声。龙隐蛟藏,自是钟灵之地;江依岳倚,岂非入胜之形。
观夫白水茫茫,碧空澈澈。鸥翔三五之群,景有万千之阅。昼浮远影之帆,夜落近洲之月。摩日参差簇立,厦似林生;卧波南北贯通,桥如虹越。灿灯火而掩星河,游机船而浮峍兀。岸郁翠微,浪拍白雪。亭台尽览其湖光,津浦犹遗其情结。水和汉箫,沙埋唐钺。舫泊宋元之微澜,楼遗明清之旧说。且有鳞介丰,稻粱勃。得水利于郭村,济地灵于城阙。民事渔耕,航通舟楫。难穷绝妙于一湖,且佐酒词于半阕。
尔其书经载,典籍传。文有多元之谓,湖增异彩之篇。迁客骚人,岂乏咏哦佳句;嘉风妙景,何多游赏大观。水天同色,风月无边。屈子怀忧于北渚,李白纵逸于南天。子美遗诗,浮乾坤之日夜;浩然纵笔,蒸云梦之万千。韩致尧清赏玉碗,刘禹锡妙喻银盘。诸杰高才,唐宋诗百吟星灿;范公独秀,岳阳楼一记月悬。乃千秋之佳作,激万丈之文澜。楼凭湖壮,湖结楼缘。代有华章之点缀,心迷风物而流连。
于是赏读湖光,漫游胜景。虽在人间,如临天境。闻佩环临湘水之神,辟涛浪赴龙宫之井。竹生斑泪,情深仍念二妃;楼醉飞仙,潇洒曾留一咏。秦皇封山而威,汉武射蛟而猛。至若北鸟南迁,湖澄天映。蓼红浅荡其凫波,芦白漫摇其鹭影。麋鹿群游,鸿鹄鸣应。趁秋色之蟹肥,尽湖山之逸兴。洞庭印象,心收如画之缤纷;湿地风情,城有芳华之繁盛。形态清和,方圆灵性。延福祉于苍生,谐天人于仁政。
昔者潇湘誉之八景,洞庭占之四分。知乎静好,卓尔绝伦。观万象之无穷,纷呈形胜;取一湖之所得,尽有鲜珍。上善利民而裕,中和向道而淳。非独清华其风物,犹多丰富之人文。碧波浩渺,沃野无垠。地盛桑麻之植,域盈鱼米之村。而今洞庭万顷,气象一新。两岸繁华似锦,千年憧憬成真。乐事经年,城有向荣之貌;瑞光久庆,民皆幸福之欣。共小康而延祉,逢盛世而泽恩。
嗟乎!湘楚多娇,洞庭何美。凸碧凝山,凹晶掬水。春秋荡漾其波,日月沉浮其轨。几多往事,烟涛缥缈而难寻;尽有传奇,今古英豪而共酹。史迹镌铭,文澜丰沛。寄岳阳儿女之情深,得社稷升平之国瑞。天地相和,湖山堪醉。壮观共激其心潮,丽景同辉于国势。故谓洞庭一湖,岂浮波沉影之遗篇,实历史人文之巨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