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家》开栏致读者


盛世兴赋,赋颂中华。一大批老中青优秀诗赋作者吟诗作赋,歌颂新时代,赞美新生活,给文坛增添欣欣气象。

辞赋文化公众号和辞赋文化网今推出《辞赋家》栏目,旨在向读者推介在当今诗赋界有成就、有作为的辞赋、诗词、楹联作者及其作品,让广大读者更好地认识、习和创作诗词歌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殷切嘱托。为时代而歌,为人民而赋,是诗赋作者的文化使命。欢迎诗赋家积极参与《辞赋家》园地的耕耘,拿出自己的好作品,与读者分享。

《辞赋家》栏目征稿启事:诚盼学识渊博之辞赋作者赐稿。唯求辞藻典雅、意蕴深厚之骈赋。来稿请附个人简介,发送至cfwh2007@163.com。(投稿请标明:《辞赋家》栏目)



本期辞赋家:陈嘉瑞


173.jpg

陈嘉瑞 1957年8月生,祖籍杨凌,居西安。辞赋作家,终南性灵社社长。陕西省诗词学会辞赋工委主任,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文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右任书院兼职导师,西安地名专家库成员、西安未央区作协文学顾问。



秦岭太白赋


巍巍乎,刺破青天,悠悠乎,屹立万年。绵延兮,昆仑东部之脊;出鞘兮,峨峨秦岭之颠。壮矣哉,华夏擎天之柱;雄矣兮,神州伟岸之峦。横空出世,势拔五岳;东迎紫气,气夺台仙。初名“太乙”,后名“太白”。九州东部之高标,障南洋之暖流;海内腹地之屏障,阻北湖之奇寒。一峰引领,中国地理分南北;一岭分流,黄河长江两渊源。江河古国,秦岭为梁;绵绵瓜瓞,太白滋蔓。

混沌初开,地面下陷,震旦纪时,深海无边。4亿年前,太白雏形,加里东中,褶皱成山。燕山运动,秦岭再隆,喜马拉雅,太白抬升。终于,亿年之后,太白雄峰挺立,昆仑余脉展颜。至此,华夏名山,立地顶天。仰望中感天工之造化,回眸里叹时光之渺远。人之观山,记之以年,山之观人,倏忽之间。顶礼太白,惊叹连连。

叹我太白,且高且寒。四千米海拔,大陆东部第一,五万公顷面积,主峰直插云天。远观太白,白云山腰缭绕;近看秦岭,苍鹰山脚盘旋。李太白惊叹:“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郦道元称奇:冬夏常积雪,望之已皓然。关中八景,“六月积雪”今犹在;终南阴岭,岁末益增渭水寒。巍巍太白山,造化大奇观。峰岭相望,气象万千。古诗云:朝辞盛夏酷暑天,夜宿严冬伴雪眠。春花秋叶铺满路,四时原在一瞬间。

叹我太白,贵在自然。岩涌成石,海底生山,原隆成梁,四纪冰川。跑马梁上,石河汹涌;拔仙台下,石海浩然。一个个高山湖泊,碧波荡漾;一条条山岩瀑布,珠飞玉溅。看危崖处处林立,睹山势个个峻险,听林海谷谷松涛,入草甸片片生毡。山川林木,太古而生,泉石鸟兽,洪荒而鸣。风入山而清,溪进林而喧,雨落石而润,月上峰而妍。噫吁巇,惊神功,千年造化;叹自然,遗我奇山。

叹我太白,独特景观。森林为主体,奇峰为骨架;溪潭为脉络,人文为内涵。石壁森森,冥顽片片;川石磊磊,如屋如船。日下仰目,遇太白花岗;俯水清流,见锈石斑斑。山高水长,曲流溪涧;闻瀑觅水,不辨其源。雾裹高峰,凝珠入隙;云纳水汽,百杪成泉。一片雨过,百川飞练;雨霁晴处,万潭映山。山水相依,云腾雾转;水润山泽,岩峰争妍。阳春草木染翠,春水潺潺;盛夏绿林阴翳,清凉满山。金秋山果满枝,层林尽染;隆冬琼花玉树,瑞雪漫天。

叹我太白,动植佳园。生物基因库,亚洲植物园。森林茂密,环境自然,珍禽异兽,天然乐园。生物种群多,属地自繁衍,起源皆古老,基因久承传。木本草本,特种新种,稀有孑遗,举世罕见。保护植物多多,生物品种齐全。自古“太白无闲草”,药王当年偿百草;如今珍禽有保护,朱鹮集翔在蓝天。

叹我太白,人文璀璨。姜子牙封地,三太白主神,刘秀山梁纵马,孙思邈悬崖采集,李太白凌顶泼墨,唐明皇温泉沐浴,苏东坡太白祈雨,于右任咏歌成集……

叹我太白,已成国家森林公园。云海石河,清溪碧潭;幽谷繁花,密林无边。更有铜墙铁壁、古汉栈道、七女秀峰、福地洞天、冰川遗迹、世外桃源、千年冰洞、垂直景观、拔仙绝顶、地方天圆……高揽飞升,长桥横渡,奇绝景色堪流连。原生态系统,负离子保健,登临而清心,极顶而怀远。

叹我太白,巍峨万年。圣山不老,青锷不残。时光流逝,秦岭从来不销蚀;朝代更迭,太白仍旧展新颜。予谓秦岭,子民之神,吾观太白,众嗣之仙。惶惶叩首,感慨流连。

诗赞曰:

崛成华夏一脊梁,左挽黄河右挽江。

代代后生堪顶礼,太白神柱佑安康。




金秋赋


人之老,序之秋,天地转,光阴流。今摭拾古人敬老抒怀之仪,兼察士人伤秋悲怀之咏,作金秋颂乐之赞,其辞曰:

夫物之期许者,在禾者为稔,在月者为望,在序者为秋,在潭者为满;复而再,在酒者为醇,在蝉者为鸣,在情者为达,在娠者为娩。然何以惟人生之秋,异为千古之悲者乎?

盖夫秋之为悲者,滥觞于宋玉也。《九辩》开首即言:“悲哉,秋之为气也!”子渊后,武帝有《秋风辞》,子建有《秋思赋》,子恒之有《燕歌行》,永叔之有《秋声赋》也。秋之悲凉,千载而久矣!然审而查之,秋之悲,多文人骚客穷而不达、达而不贵、贵而不恒之喟也,岂有生民冷暖福寿之体之味乎?

夫人之一生,应之于岁,少而为春,青而为夏,壮而为秋,老而为冬。寿至金秋,初而春萌,继而夏长,终而秋实。岁至金秋,人堪幸喜,喜其不夭不病,幸其灾祸不行。寿之于秋,于我心有戚戚焉,何来愁云惨淡、悲切寂寥乎?且夫人至秋境也,为力者方壮,为艺者方娴,为识者方博,为情者方练。睿智精妙者,秋也;纵横捭阖者,秋也;恬淡豁达者,秋也;海纳百川者,亦秋也。秋之至,时序之沉积,经验之熟化,品格之升华,人性之内敛而累而积而终得成之也。金秋之于人,为茶者正酽,为酵者正酣,为菊者正黄,为穹者正蓝。人生金秋,煌而持、智而达、敏而坚、醇而绵。金秋人生,无乃不可咏之、赞之、享之,进而自得之、自喜之乎?

人生金秋,满目青山。

金秋人生,山高水蓝。

今吾亦金秋之人,乃作《金秋赋》,为金秋一赞!

值班主编:王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