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联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几大文体,千百年来诞生了数不清的名篇佳作。新诗诞生之后,这些传统文体依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当前的诗词、辞赋、散曲等创作也存在着格局不够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艺术技巧创新度不够高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华美学精神。因此,我们要积极运用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来生动呈现我们当下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和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以推动传统文艺更好地服务时代、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2015年1月17日,由《中华辞赋》杂志社、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协办的“《中华辞赋》高端论坛”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中华辞赋》杂志社社长何建明出席研讨会。李东东、闵凡路、周笃文、蔡世平、黄彦、袁志敏、褚水敖、彭崇谷、张福有等诗人、作家、评论家参加此次研讨。会议由《中华辞赋》杂志总编辑顾建平主持。大家围绕辞赋等传统文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传承、创新,更好地表达人民心声,更紧密地联系时代与社会等问题进行讨论。

与会者认为,为人民而写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写作伦理。在辞赋等传统文体的创作中,我们不仅要表达狭小的“个人感伤”,更要讲述大时代下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心声。个体经验是我们进行写作的切入点,但要从这一小点出发,漫延到整个时代与社会的内在心理结构。这样就让宏大的时代氛围通过鲜活的细节呈现,变得清晰起来。在我们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在我们广大的人民群众里,每天都发生着或令人振奋或令人沮丧的故事,辞赋作家应该更加密切地加以关注,运用自己的艺术思维加以概括、提炼,挖掘出故事背后的深刻原因,发出另读者感到信服的感慨。惟其如此,辞赋等传统文体才得以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诗词、辞赋等传统文体有严格的形式要求,对于今天的写作者来说,是严格地遵守古约还是按照当下的习惯进行修订,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没有固定的标准和答案。在研讨会上,不同作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很多的作家都谈及“创新”的问题。比如,“以古赋为体,以今辞为用,继雅开新,容正求变”,“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经”,“提倡新思想、新意境、新语句”等。而有些作家则认为,文体的形式要求只是外在的规范,是遵循还是突破完全由写作个体决定。我们需要呼吁的是,写作者要有伟大的人格和宽阔的心胸,因为有伟大的作家才有伟大的作品。

1.jpg

2.jpg

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