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宝光塔屹立于鉴江河西岸,据《高州府志》记载,明万历四年(1576年),由知府张邦伊筹资白金十三万多两及县中邑人李铠捐资八万兴建。它为楼阁式砖塔,阶梯为壁内折上式。塔平面八角形,外观九级,高65.8米,是广东现存最高的古塔,塔座八面有花岗岩浮雕24块,每面3块,图案内容有富贵吉祥、双凤朝阳、云鹤双飞、鱼跃龙门等;塔内每层都设立4个佛像,装饰华丽,粉彩璀璨,故又名“粉塔”。先后于清代咸丰九年(1859 年)、1964 年秋、1993 年春,曾作修缮,并开辟宝光公园,1989年6月列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往今来,众多登塔游人,在攀登此塔后赋诗撰联,亦留下许多赞美的诗风对韵。如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学者屈大均题高州宝光塔联,云:

高州临福地,巍巍宝塔昭千古;

鉴水绕城池,潋潋清波育万民。

屈大均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广东番禺人。屈大均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著名诗人、学者,他的文学以诗联的成就最高,被称为明末清初诗坛“岭南三大家”之首。其一生跋涉山川,对明、清朝政腐败进行了批判;对黎民百姓所受祸难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其诗歌联语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可谓“诸体毕备”,他的《广东新语》,记述了广东天文地理、经济风物、人物风俗,对广东民俗文化作了系统记述;他是一位思想先行者,透过其人生轨迹,充分体现了岭南文化精神,是一位在岭南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作家和诗人。纵观其艺术创作和人生经历,与岭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其著作和诗联中饱含丰厚的岭南文化元素,从而使其在文学创作中取得如此辉煌成就。

屈大均诗人所题宝光塔联,从联律上看,上联采用“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的韵律;下联则是“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韵律。从联语内容看,这副联笔力奇横,语言精练警策,雄健宏阔,描写了宝塔之巍巍,鉴水之源远流长,清波之潋潋,反映了作者借喻高州地理环境之优越,福荫人民的热切心情。上联咏物,喻宝塔千古,高州乃福地,人文厚重,如万壑奔涛,一泻千里。下联借鉴水抒怀,紧扣民生,寓意深远,放而不息,流而不竭。从修辞上看,采用五、七结构句式,高州对鉴水,福地对城池,宝塔对清波,千古对万民,均为偏正词组,临对绕,昭对育,动词,巍巍对潋潋,形容词,联语对仗工稳。其对联的文学特点是气魄雄放,笔力遒劲,富于瑰奇的想象。联作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人民性。屈大均生于明清易代之际,他深受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环境与崇高民族气节的影响,乃最具时代精神,也是抒发人文情感与爱国爱民思想的楹联作品,其风格阳刚壮美,借古人古事,以联明志,情感慷慨激烈,充满人文气息。此联一出,便广为流传。

又如清朝高州知府戴锡纶在登高州宝光塔时,也曾题对联一副,曰:

四面青山皆宝幛;

一竿秋水尽清波。

戴锡纶,河南光山人。清举人,丁末进士,嘉庆24年(1819)任高州知府,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在任期间大办乡学,用中原文化教化高州寒儿,雅拔才俊,惜苦怜贫,甚得百姓爱戴。其曾踏遍高凉六邑,遍察高州山水,一生也爱吟联赋诗,就在清嘉庆二十四年,戴知府曾带领高州六属10位官员到高州城冼太庙拜谒时,分别吟诗一首,戴知府还带头写了一首七律《冼夫人庙》,其下六属的知县便依韵唱和。离任时曾言:“高州境内,山水清秀奇伟,三百年间必有雄才崛起”。据《高州府志》记载,戴知府辞官回家途经大垌山,为大垌山风光景色所迷,遂剃发为僧,盾迹空门, 法号释大千,为净业寺第三代祖师,晚年隐居阳西净业寺,倾毕生积蓄,重修净业寺,逝后葬于大垌山,成就佛界一段佳话。

上述戴知府题宝光塔联,依对联内容看,既描写了登高远眺,高州四面山青水秀,胜景雄伟;鉴江河水清澈,凉风习习,不时有江边垂钓、渔舟往来的动人景象,尽收眼底。又反映了戴知府对高州美丽山川,尤其对高州老百姓乃至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和眷念,情景交融,令人流连忘返。依联律看来,属于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的七言句式,下联的“一”属仄声,即平声位用了仄声字;而“秋”属平声,即仄声位用了平声字,但字位为第一、三,联律通则也规定,一、三、五字位可不论,故无碍。依修辞方面看,四面对一竿,青山对秋水,宝幛对清波,均为偏正词组,皆对尽,属副词;对仗工稳。联语意境开阔,富于画意诗情,文采斐然,吟之琅琅上口,回味无穷,不愧为联中佳品。